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我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进一步收紧,得不到资金支持使其更加难以生存。
在此背景下,助力中小微企业走出融资困境显得极为迫切,然而以往的供应链金融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信息难以共享、末端企业融资成本高、违约事件频发和结算效率低等诸多弊端使得其已经不足以解决供应链上众多中小微企业强烈的融资需求。
而区块链技术的问世给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提出了更好的创新解决方案,其智能合约带来的自动化处理机制、分布式记账所提供的共识机制,结合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能够与传统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痛点相契合。
因此,在区块链技术的赋能下,供应链金融能够提供更高效率的融资服务,链上的中小微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资金。
一、区块链技术
作为比特币的核心技术,区块链很早之前便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之中,可以说区块链因比特币而兴,两者密不可分。区块链技术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小的账本(小型数据库),会记录下来所有人的数据,同时通过网络将所有人的小型数据库连接到一起,形成一个分布式的大数据库,由每个人共同来维护、更新、分享数据。
区块链中包含的信息加密等技术早已有之,其带来的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正是因为这一理念上的革新,才使得区块链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二、区块链技术特点
1.分布式记账
提及区块链技术,其最广为人知的特性便是分布式记账。区块链可以实现多个主体共同操作,并实时共享数据,使得信息的传递摆脱对中间人的依赖。
分布式记账技术的实现打破了唯一中心管理信息的机制,由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的节点共同实现分散式管理,共同去维护,使得各方的关系平等且均衡。
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特性使得数据信息独立存储于各个分界点之中,并且数据会按照规定的规则和方式执行,不断简化主体间的操作流程,而且大幅提高了运行效率。此外,区块链中每个区块既相互连接又相互独立,使得使用者可以在任意一个区块中都可以获取想要的信息。
2.不可篡改特性
在区块链中存储的数据存在于各个区块之中,想要更改数据信息必须把每个区块中的数据都进行修改,因此决定了区块链不可被篡改的安全性。
已经进行交易的数据经用户许可从分节点更新到区块链后,这些数据便会被保存起来,不能再被分节点修改,单个分节点对于数据的更改将会被视为无效,并且这一修改操作会在区块链上留痕,从而被各个节点所知晓,便于跟踪追痕。
不可被篡改特性使得数据的安全性得以保障。与此同时,没有了中心化的限制,密码算法的优化使得各个节点之间的操作更加可靠,操作流程被大幅简化使得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场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在国外,学历证明系统融入了区块链技术后,可通过分节点在不同区域进行学历证明,全程留痕和记录使得操作不可逆转,严谨的操作使学历造假行为变得不现实,学历证明更让人信服。
3.可追溯性
区块链基于其不可篡改性的另一大特性为可追溯性,在各个节点数据库进行操作时会被留痕,同时分布式记账功能可以准确记录区块链节点每笔交易的具体时间。
同时,在这条不可篡改的数据链条之上,每一个区块中的数据在记录时都会引用上一区块的哈希值,并且加盖时间戳,以便在需要时可以被追溯,从而便于管理者的管理。
可追溯性使得操作变得安全可靠,并且保证了数据的唯一性,数据在使用时便没有了后顾之忧,同时也便于监管机构的管理。当链上的参与者想要找到某个企业数据或者交易信息时,都可以享受到准确的定位服务,查询数据来源和具体的交易信息。
4.可自动执行
区块链技术可以使交易达到某种预先设定的条件后自动执行,这一特性来源于其智能合约技术,这一技术是由计算机语言所组成的协议,且具有法律效力。
智能合约的程序通过计算机语言编写而成,通过代码的形式来对合同内的条款信息进行记录,并提前设置好某一环节的触发条件,达到条件后智能合约便会按照设定好的路径执行合同内容。
这一特性大大降低了交易过程中的人为干预和突发状况所带来的影响,同时自动执行的机制还有助于解决交易方之间的违约问题,将不诚信现象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为零。
三、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将一条产业链上所有涉及到的参与方视为一个整体,包括银行等资金方、提供信用凭证的核心企业、有融资需求的中小微企业以及其他延展企业。
作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状况的解决方案之一,供应链金融的宗旨便是依托真实的贸易背景,促使核心企业的信用凭证在供应链上流转至其他有资金需求的主体,并通过其他金融服务机构来向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资金。
中小微企业可以自行提交融资申请,根据担保物的不同,供应链金融主要分为应收类、预付类和库存类三大融资模式。结合目前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具体的开展成效来看,应收类模式的融资规模最为庞大。同时,我国的商业票据和融资租赁业务正在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已经涵盖了包括电力、物流、仓储、农业和交通运输在内的十余个行业领域,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如今我国的应收账款规模已经超过了15万亿,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供应链金融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行业机构参与到布局供应链金融的队伍中,包括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京东和阿里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实力雄厚的核心企业以及其他第三方机构等。
四、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痛点
新冠疫情的爆发给不同行业的企业造成了意料之外的损失,但同时也使更多企业意识到服务智能化和自动化的重要性。近年来,党中央领导会议不断强调加强对我国中小微企业、区块链技术和供应链金融的扶持力度,加快了基于区块链技术支持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的发展。
运用区块链技术来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痛点,很好的响应了国家利用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创新的发展要求。然而,区块链技术和供应链金融的结合不能操之过急,首先要明确传统供应链金融场景的瓶颈所在,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作用。传统供应链金融存在的瓶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不对称
如今各条产业链中的企业数量都在呈爆发式增长,而传统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对整个供应链体系进行的管控也因此变得难以控制成本。
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有些核心企业会将管理权下放至与其有直接贸易往来的一级供应商,但这一做法往往会加深供应链上下游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核心企业更加难以判断中小微供应商信息的真实性,难以把握供应链上的物流、资金流、商流和信息流。
真实性的难以评估使得核心企业无法溯源整条贸易链,资金方难以界定企业的风险水平,进而减少其出资意愿。
总而言之,信息不对称会增加核心企业和资金方对于中小微企业的不信任,使得交易过程中增加对“四流”数据的频繁审核,造成整个供应链体系运转效率较低,成本控制体系不通畅。
2.中小企业融资难且成本高
在供应链体系下,资金流中的现金占比较低,大多数交易采用的是应收类融资模式,采用“赊账”的结算方式。然而应收账款的流动性较差,供应链上的主体往往会面临着如何盘活应收账款的难题,因此导致处于供应链末端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更加严峻。
在以往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中,资金方出于核心企业对整个供应链条的把控能力的信任来为其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但由于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资金方不得不考虑风险控制因素,往往只会对与核心企业有直接贸易往来的一级供应商提供融资服务。
然而供应链中的层级早已达到二级、三级,甚至更多,并且最迫切得到融资服务的往往是处于供应链末端的企业,资金方难以穿透整条供应链,造成大量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成本高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对产业链也会造成损害。
3.违约风险难以控制
在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框架下,由于供应链层级较多,企业数量急速攀升,核心企业对链上企业的整体把控能力较弱,信息传导效率和追溯性面临很大挑战。因此较大的操作空间造成贸易合同欺诈行为屡见不鲜,多方、多级的交易使得监管难以展开。
同时,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作为债务人的零售商如果没有按照合同按时支付货款,便会造成贷款的逾期风险,因此资金提供方会将压力甩给供应商,要求其加速偿还逾期贷款。
下游零售商难以保证支付给中小企业供应商造成了更大的现金流压力,合同履行过程中遇到的其他类似不确定性都会为供应链体系带来连锁反应,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
在区块链技术赋能前,供应链上各方判断合作前景只能基于各自对于对方的信用判断,因此造成信用溢价,进而导致供应链末端的企业因为高成本使得供货质量的稳定性难以保证,经过层层传导致使整个贸易链条的运行不畅。
结语
在此背景下,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事件层出不穷,现金流问题愈发突出,尤其在民营企业中,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和管理相对混乱等因素,合同管理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降低了交易各方的履约能力并长期困扰着行业的发展。
来源:老杨解财经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FSHT1600552ZPG8.html
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对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